在煤礦掘進作業中,巷道支護的“打眼”環節曾長期被視為提質增效的“攔路虎”,耗時費力、人員需求大且安全隱患多。如何破解這一難題?漳村煤礦聚焦價值創造,對引入的液壓錨桿鉆車展開升級改造工作。因錨桿鉆車迎面煤墻護網無法緊密頂緊迎面煤墻,導致迎面煤墻臨時支護不到位,難以滿足生產實際要求。在此情形下,該隊通過自主研發,在“護網升縮機構裝置”上安裝可調油缸,成功實現掘進效率與安全水平的雙重提升,開辟出一條提質增效、減人提效的高質量發展新路徑。
革新錨桿支護
傳統錨桿支護需要多人協作完成定位、鉆孔、安裝等工序,勞動強度大且效率低下。液壓錨桿鉆車徹底顛覆了這一工作模式,這臺集行走、支護、鉆孔、錨桿錨索打設等功能于一體的“鋼鐵俠”,憑借八大核心部件的高效協同,將復雜工序“一鍵集成”,行走底盤部實現靈活移動,鉆臂總成搭載可調工作平臺,精準覆蓋不同高度與角度的支護需求,液壓系統與動力部保障穩定輸出,水系統同步達到降塵降噪。
“過去一個班需要8人輪番上陣,現在5人即可完成全部支護作業,工效還提升20%以上。”綜掘一隊隊長賈江平算了一筆賬,對比傳統工藝,同樣的日循環9排工作量,錨桿鉆車施工的強度要遠遠低于人工支護,錨桿鉆車支護1排最短耗時1小時15分鐘,人工支護最短耗時1小時38分鐘,節省23分鐘。單循環工時縮短20%,錨桿錨索合格率從90%躍升至98%。
解決護網難題
新設備的應用并非一帆風順。在井下2901運巷掘進過程中,面對掘進機割煤后2.1米空頂距導致的護網無法貼合煤墻問題,綜掘一隊沒有坐等廠家方案,而是自主研發出“護網升縮機構裝置”,并在支護臂與護網支撐處加裝可調油缸,利用設備自有液壓動力實現護網伸縮控制。這一“微創新”成本不足萬元,卻撬動驚人效益,每排掘進節約工時10分鐘,月增進尺9米。更重要的是,臨時支護到位率100%,徹底消除煤墻坍塌隱患。
“小改小革不是‘錦上添花’,而是安全高效的‘必答題’。”該隊黨支部書記潘洪偉在8點班班前會上說道。該礦將創新納入績效考核,鼓勵員工從“操作者”轉變為“優化者”,僅2023年就實施類似技術改造17項,累計創效超百萬元。
員工技能升級
新設備的效能釋放離不開人員的適配。為了進一步提高員工操作水平,提升工作效率,該隊邀請廠家技術骨干駐礦給員工授課,開展“理論+實操”輪訓,并設置“師徒積分制”,確保每名操作工都熟練掌握設備運用與應急處理能力。如今,綜掘一隊已培養出8名液壓錨桿鉆車“金牌司機”,故障自主排查率超90%。
“過去打錨桿累得直不起腰,現在操作幾個手把就能精準定位,相比之前的錨頭鉆機打鉆,噪音小了,煤塵少了,一個班下來,下班衣服都是干凈的!這個錨桿鉆車頂板臨時支護靠液壓支撐,較之前的前探梁支護會更加可靠、安全。”該隊組支護工李鵬表示。錨桿鉆車自2024年7月份投用以來,支護作業粉塵濃度下降60%,員工職業病風險也大幅降低。
(文 楊靜 曹夢璐)
責任編輯:郝佳麗